什么时候恢复高考:1978年第一届高考

何时恢复高考:回顾1978年第一届高考

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节点,以其独特的意义和影响,成为铭记于心的里程碑。恢复高考,无疑是其中之一。特别是1978年的第一届高考,它不仅是国家教育体系重建的重要标志,更是无数青年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在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后,教育体系的恢复与重建迫在眉睫,而高考的恢复,无疑成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高考恢复的背景与意义

1977年,随着邓小平同志主持教育工作,一个决定性的变革悄然酝酿——恢复高考制度。这一决策,不仅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中断的纠正,更是对教育公平与人才选拔机制的重建。高考,这一曾经被视为“独木桥”的升学途径,再次成为无数青年心中的希望之光。它打破了“唯成分论”的桎梏,为知识青年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1978年高考的筹备与举行

1978年的高考,作为恢复后的第二届考试,其筹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紧迫,首届高考(1977级)已在同年12月举行,而1978年的高考则按正常学制调整至次年夏季,即7月20日至22日。这一时间选择,既考虑了学生的备考时间,也兼顾了天气因素,确保了考试的顺利进行。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等,全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考生群体以“老三届”和下乡知青为主,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久违的考场。

三、高考对个人与国家的影响

对于考生而言,1978年的高考不仅是一次升学机会,更是突破阶层限制、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途径。无数青年通过自学、补习,克服了教育资源匮乏的挑战,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后各领域的骨干力量。从吴成良等考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的学习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奋斗历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改写,更是对国家未来的贡献。

从国家层面来看,1978年高考选拔的人才为后续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深造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高考的恢复也促进了教育公平理念的普及,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氛围的形成。这一制度创新为后续高等教育扩招和考试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高考制度的持续完善与发展

自1978年高考以来,高考制度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前行。考试科目从最初的文理分科逐步发展为多样化的考试模式,录取机制也引入平行志愿、综合素质评价等创新举措。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选拔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流动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结语

回首1978年第一届高考,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无数学子心中永恒的记忆。高考的恢复,不仅重建了国家教育体系,更为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考试制度的持续完善,高考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引领青年一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考试时间时间是什么时候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时间是1977年12月11-13日。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高考。而此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0年。

这年高考,积聚了太久的希望。那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那是压抑了太久的信念;那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那是一个国家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开始。恢复高考不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而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恢复高考后,全国50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经历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之一的挑战。

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资料显示,当年570万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入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不仅止于高考本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拾回了三样很重要的东西。

稳定:恢复高考其实是恢复了普通个体通向上层的一个发展通道,这是中国社会形成“稳定结构”的主要原因,它给普通人一个机会,可以通过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价值观:恢复高考相当于拨乱反正,重新肯定了知识的价值,这对当年社会风气的扭转起了很大作用。

科学与民主:恢复高考使整个社会的思想架构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的轨道上。这对高等教育后来二三十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中国产生延续五四启蒙思想的人才,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恢复高考哪一年 中国什么时候恢复高考

1977年。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扩展资料

恢复高考的社会意义:

1、改善社会风气。

恢复高考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国社会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此,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信念,不仅向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蔓延,而且逐渐扩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2、促进社会流动。

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它的社会作用却远远超出考试、招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高考是由国家主持的、对年轻一代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基础性社会分工。在当时,高考可以改变人的身份和地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相当强大。

3、维护社会稳定。

恢复高考在当时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分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

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在使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从迷茫、躁动、灰心转为积极、冷静、向上,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中国社会得以重新走上正轨。

从此,高考一直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1977年是否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将恢复考试。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招生,这次高考总共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录取了27.3万人。

1977年冬天,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恢复高考的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恢复高考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是改善社会风气。恢复高考后,招生采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原来盛行“走后门”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净化了社会风气。恢复高考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国社会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此,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信念,不仅向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蔓延,而且逐渐扩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是促进社会流动。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它的社会作用却远远超出考试、招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高考是由国家主持的、对年轻一代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基础性社会分工。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凡通过高考进人高等学校的,毕业后即成为脑力劳动者,农民即转为城市居民,年轻人高中毕业后,高考是他们一生中决定性的第一步。这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考、每年高考都像盛大节日一样的根本原因。高考能够改变命运,使许多人跳出农门,成为“准干部”身份的大学生。在当时,高考可以改变人的身份和地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相当强大。许多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在工厂劳动的青年,从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直接上到大学,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毕业后多数走上重要岗位,许多人日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恢复高考在当时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分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在使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从迷茫、躁动、灰心转为积极、冷静、向上,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中国社会得以重新走上正轨。从此,高考一直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国公民。

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